外包美工 《鹊桥仙》里的七夕

发布日期:2024-08-17 04:00    点击次数:154

外包美工 《鹊桥仙》里的七夕

文|张向荣外包美工

清乾隆 缂丝七夕乞巧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

词牌《鹊桥仙》来自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,此传说成熟于两汉时期,文献载:“织女七夕当渡河,使鹊为桥”(东汉·应劭《风俗通》)。以《鹊桥仙》为词牌进行创作始于北宋欧阳修,欧公作《鹊桥仙·月波清霁》,中有“鹊迎桥路接天津”“仙鸡催晓”句,后人遂以欧公词为《鹊桥仙》正调。

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——七夕节,作为中国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,七夕节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关于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流传至今,历代文人骚客纷纷为之挥洒翰墨,北宋词人秦观以一曲《鹊桥仙·纤云弄巧》名闻古今。

“纤云弄巧,飞星传恨外包美工,银汉迢迢暗度。金风玉露一相逢,便胜却人间无数。

柔情似水,佳期如梦,忍顾鹊桥归路。两情若是久长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。”

这首《鹊桥仙》借牛郎织女“相思苦长、欢娱苦短”的爱情传说,道尽了世间痴男怨女的悲欢离合。秦观的恩师——苏轼也做《鹊桥仙》,但苏轼借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而抒发际遇感慨,借仙人的卓然不群而期冀辽阔高远的精神境界。同样是《鹊桥仙》,从苏轼那里分明读出了玉树临风的神境味道。现存苏轼七夕主题《鹊桥仙》两首,其一《鹊桥仙·七夕送陈令举》:

“缑山仙子,高清云渺,不学痴牛騃女。凤箫声断月明中,举手谢、时人欲去。客槎曾犯,银河波浪,尚带天风海雨。相逢一醉是前缘,风雨散、飘然何处?”

这首词作于神宗熙宁七年(1074),当时苏轼与好友陈令举短暂相聚,想到美好今宵终将一散,词人难免感叹,故作文以抒发心绪。与秦观《鹊桥仙》中的儿女情长不同,苏轼这首《鹊桥仙》颇具超现实主义风格。“缑山仙子,高清云渺,不学痴牛騃女”,在苏轼看来,牛郎织女为爱情落入凡间是不值一提的,唯有缑山仙子王子乔“高清云渺”地作别才最高格。“凤箫声断月明中,举手谢、时人欲去”,王子乔吹奏凤箫告别凡俗情意,这自若的姿态不就是你(陈令举)么?聚散无常,“相逢一醉是前缘,风雨散、飘然何处?”散去何方,虽无解,但不就是“至人无己,神人无功,圣人无名”的逍遥意境。

苏轼以腾挪跌宕的笔法,将寻常爱情转为不凡的神境,将无解的聚散化成此在的松弛感,字里行间分明写着:“人生的旅途,我们并不总是知道最终幻想要去哪里,有的人,寻找温暖的家,有的人,习惯流浪。”颇有“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”的真隐姿态。显然,苏轼的“七夕鹊桥”超越了“天下有情人”之意属,呈现出更高远的境界,它们作为隐喻被置于“鹊桥仙”之上,为后人提供了创建属于自己的打开方式样板。

有趣的是,在线全职美工苏轼的境界无论如何超越,却依旧会回到通俗审美之中,他的另首《鹊桥仙·七夕和苏坚韵》便是如此。

“乘槎归去,成都何在,万里江沱汉漾。与君各赋一篇诗,留织女、鸳鸯机上。

还将旧曲,重赓新韵,须信吾侪天放。人生何处不儿嬉,看乞巧、朱楼彩舫。”

同样是超越,苏轼这次却将高远境界放置到爱情之中,形成了超越的通俗化。这首词是苏轼回赠友人苏坚《鹊桥仙·七夕》的作品,应作于“乌台诗案”之后的杭州任上。他乡宦游,思乡为最,“留织女、鸳鸯机上”,美好的织女在思念,多才的苏轼也只能思念,此时颇有同命相怜的孤独意味。其实,彼时的年轻女子尤其是单身女子受到诸多礼教的限制,能够参与的社会活动少之又少,有幸成为主角的更是稀缺,只有一年一度的七夕是她们的“难忘今宵”。七夕当夜,姐妹们聚在庭院,对月供七姐、穿针乞巧、斗巧、许星愿,她们用独特的方式发现自己、表达自己,甚至祈愿在爱情中成为自己。两汉魏晋南北朝,七夕乞巧仪式已盛行于宫廷贵族女性之中,后传入民间,“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,人俱习之。”(东晋·葛洪)七夕祈愿已然成了一种社会自觉,这种自觉辐射到每个人的潜意识之中。“人生何处不儿嬉,看乞巧、朱楼彩舫”,思乡的苏轼也努力从中照见自我。

文学反映生活。古人观天象,以黄道、赤道为基准,将其周围星象按“东方青龙、西方白虎、北方玄武、南方朱雀”四方位划为二十八星宿,每一方位七星宿,织女星与牵牛星位于北方玄武中的牛宿。地球视角观测,织女星在横贯夜空南北的银河西北上,牵牛星则在银河东南下,视觉上形成了遥相对望的天象格局。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古人“观乎天文,以察时变”的天命思想,女织布、男耕田作为农耕文明的表征,被附会到织女星与牵牛星上,由此衍生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就成了经久不衰的文学话题。

传说中的意象激活了苏轼的“无差别境界”,他以“超越日常,回归日常”的心态构筑着自己的“七夕鹊桥”,传说也随之从爱情升华为人生情,甚至成为生命的感觉意识。当然,不仅仅是苏轼,古往今来,无数才情之人都在为“七夕鹊桥”加宽着意义。

在线设计师

以此而言,词牌《鹊桥仙》真的是一座桥,它贯通起“苏轼们”与后人的约定,这约定在“鹊桥”上伫立成一道亮丽的风景,这是“苏轼们”的,更是生息流转中的文化胜境。

(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)外包美工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。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,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。联系方式:451255985@qq.com,进行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