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。中共中央、国务院《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》提出在线美工,要“拓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成才渠道”。今年以来,东城区摸排就业需求、挖掘就业岗位、提供就业服务、开展职业指导,截至11月4日,助力3398名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。
就业需求逐一摸排
21岁的王力(化名)是今年东城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中的一员。毕业后,他从事过各种各样的兼职工作。
今年夏天,他接到区人社局公共服务中心打来的电话,获得了一个拓宽就业渠道的机会。工作人员提出,他可以通过参加实训营,学习就业技巧,了解招聘信息,筛选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。“听说实训营有专业的课程,还能与招聘企业进行双选,是一个很好的就业渠道。一接到电话,我就决定来参加了,并找到了有意向签约的单位。”王力说。
区人社局公共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,求职能力实训是为青年就业量身打造的项目。通过互动式教学、沉浸式体验,让青年在活动训练中潜移默化地转变就业观念、提升就业能力。
据了解,区人社局按照“1131”的服务标准,即“至少提供1次政策宣介、1次职业指导、3次岗位推介、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”,开展全方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。与东城区户籍高校毕业生逐一联系,按照“一人一档,一生一策”的要求做好就业服务动态监测。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逐一摸排,提供线上线下双轨求职平台,截至11月4日,共举办招聘活动51场,组织374家企业提供岗位5531个;开展入户走访挖掘岗位,结合高校毕业生求职意向、专业背景等,挖掘商务服务、信息科技、文化教育等行业优质岗位,累计走访企业102家,挖掘岗位1803个,助力3398名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。
岗位人才“无缝衔接”
“有活没人干”和“有人没活干”的问题长期存在,求职需求与市场现状不相符显示出结构性的就业矛盾。首都特色“家门口”就业服务机制作为北京市今年的重点工作在线美工,建立了“家门口智慧就业服务”平台。
东城区积极推广运行“家门口智慧就业服务”平台,网店装修依托平台开展公共服务推进“家门口”服务机制形成,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高效核验求职简历、精准做好人岗匹配。
“家门口智慧就业服务”平台实际上是打造了“一刻钟就业服务圈”,提升就业服务资源的均衡性和可及性。这一服务圈的构建,旨在将就业服务资源延伸至社区基层服务站点,求职者在“家门口”就能享受到求职全方位服务,极大地缩短了求职者获取信息和服务的时空距离,提高了服务的可及性和效率,补齐了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“最后一公里”的短板。
“经过近半年的应用,目前系统运行平稳,‘家门口智慧就业服务’平台通达全区17个街道163个社区,已在东城区就业需求排摸、就业岗位筹集、就业供需匹配、就业能力提升、就业援助帮扶等公共就业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”区人社局公共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。
职业指导精细专业
收到了多家单位的录取通知,却不知如何选择岗位,这让高校毕业生张帆(化名)十分纠结。在一次现场招聘会上,张帆找到职业指导师表达了自己的困惑。
“海畔启航 欣业飞扬”2024年金秋招聘月联合招聘会。
“如何作出合理决策,对很多人来说都不容易,需要我们帮助。”区人社局职业指导人员深知责任重大,要缓解来访者的焦虑情绪,并结合专业的理论方法,使用标准的测评与评估工具给予指导,还要帮助来访者确认选择关键点、破解难点,促使他们为自己作出关键决策。
除了在招聘会现场发挥职业指导人员的关键价值,东城区在职业指导方面采取了精细化措施。开办高校毕业生求职指导课堂,从探索职业兴趣到教授面试技巧,再到使用AI工具,组织职业指导人员帮助10余名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确定职业目标、提高求职能力。
此外,东城区开发出线上职业指导课程《东城区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公开课(第二季)》,编撰《职慧百问——典型就业问题百问百答》职业指导用书。公开课以职业指导老师真人出镜的形式,围绕高校毕业生从择业到职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制作课程,“东城人社”微信公众号、视频号观看量超1万人次。
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这些举措体现了东城区职业指导的精细化和专业化,为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充分就业注入了强大动力。
文字:付敖蕾
图片:东城人社
作者:北京东城官方发布
接单美工 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。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,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。联系方式:451255985@qq.com,进行删除。